“医生,医生,快看看我家孩子怎么了,喘不上气来了,说不出话来了”,凌晨5点,家长着急的呼喊声响彻了儿科急诊的走廊。
“医生,医生,快救救我孩子,抽筋了,喊他没反应了”,凌晨2点,年轻父母的哭喊声直击我内心。
这是近期儿科发热门诊医生常碰见的事情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似乎弥漫了各个城市,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都是人满为患,甚至出现的一药难求的现象。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孩子一生病,即便是医务人员,有时候也手忙脚乱。对于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在大部分家长的认知里就是“发热和咳嗽”。的确,儿童新冠症状要比成人轻,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会伴随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发热(大多3天即转为正常),咽痛(小年龄表现为不停吞口水),轻咳,呕吐、腹泻或者大便干,鼻塞、流涕相对少,大多精神、食欲尚可,整个病程约7天。但是仍有部分儿童会出现文章开始那一幕,即“小儿急性喉炎”和“热性惊厥”,一旦小孩出现这两种情况,会击垮99%家长的心理防线,因此本文章跟宝爸宝妈们分享在新冠感染期间怎么识别“小儿急性喉炎和高热惊厥”及出现这两种情况家长该如何应对。
一、小儿急性喉炎
小儿急性喉炎是喉部发生的弥漫性炎症,常发生于感冒后,先为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由于急性喉炎会造成喉部梗阻,如果治疗不及时,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发绀、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宝爸宝妈们该如何识别小儿急性喉炎呢?
Ø 多数患儿发病非常急促,白天症状轻,夜间入睡后加重,夜间突然被憋醒,烦躁不安,声音嘶哑,同时出现吸气时喉咙发出明显的声音,称为“喉鸣音”;
Ø 此时,咳嗽声音极为特殊,阵发性连续剧烈干咳伴有高调吸气回声,声如犬吠发出的“空空空”样的咳嗽声,称为“犬吠样咳”;
Ø 严重时因缺氧出现鼻翼扇动,面色、口唇和指甲青紫,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柄上窝及上腹部显著凹陷,称为“三凹征”;
Ø 患儿的呼吸由短促、缓慢变得快而浅。


宝爸宝妈们如何护理及配合治疗呢?

Ø 一旦发现小孩有以上症状,应立即就近就医,喉炎治疗的关键是缓解喉部水肿的炎症,保持宝宝气道通畅。轻者门诊治疗即可,重则需住院治疗,但治疗过程中,需要家属做如下配合:
Ø 做到安抚:由于孩子比较紧张,可能会出现躁动哭闹,家长抱住孩子并做好安抚工作,尽可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因为躁动可加重呼吸窘迫和气道梗阻的程度。
Ø 不要谈激素色变而盲目拒绝使用:激素治疗在喉炎的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快速减轻局部黏膜水肿。短期小剂量使用激素有利于迅速控制病情,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Ø 不要擅自给宝宝服用止咳药物:对于喉炎患儿,气道分泌物会比较多且粘稠,如果使用中枢性镇咳药过度止咳,可能阻止咳嗽反射从而影响分泌物的排出,因此不建议自行加用止咳药物。
Ø 保持宝宝房间空气湿润、清新通畅:可以使用加湿器,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不要在宝宝身边吸烟。

二、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怎么回事呢?
热性惊厥也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期间的高风险症状,热性惊厥在体温上升期、高峰期、退热期都有可能出现,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一般分为简单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简单性热性惊厥在6月至3岁较多见,病程中通常只抽搐一次,持续时间在10分钟以内。复杂性热性惊厥通常有家族遗传倾向,抽搐时间较长,一次病程中可单次发作也可反复发作。因此,对于有家族史的患儿,在病毒流行期,家长更要高度关注孩子体温上升,一般建议38度左右就要吃退烧药。

患儿出现热性惊厥,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Ø 保持平卧位:将衣领解开、保持屋内通风(冬天注意别让冷风直吹孩子),尽量保持呼吸道通畅,使孩子处于放松状态,不会出现缺氧情况;
Ø 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分泌物误入呼吸道从而引起窒息,在惊厥时出现口吐白沫的现象,家长要及时清理干净分泌物;
Ø 物理降温:用温水毛巾擦拭额头、颈部、手心、脚心等,随着体温下降能够控制症状;
Ø 及时就医:家长需保持镇定,在家里做简单的处理后,一定要及时送医院接受进一步救治。

特殊注意事项
Ø 患者出现热性惊厥且意识丧失时,不应强行喂水及药物,避免误吸。
Ø 如经医院诊断为复杂型热性惊厥的患者,如已加用药物预防治疗,一定要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避免自行停服或漏服。
另附孩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病特点及儿童新冠发病7日图

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