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西南惰性淋巴瘤联盟牵头组织撰写的《边缘区淋巴瘤临床诊疗路径》(以下简称“路径”)于《临床血液学杂志》2024年第7期发布。该路径的发布可为临床一线和基层医务人员提供诊疗参考,有力提高边缘区淋巴瘤诊疗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更好地为患者守好生命健康的防线。

该路径的通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院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吕奔院长、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张曦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内科彭宏凌教授,执笔专家为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向茜茜副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内科颜文哲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崔国惠教授。
路径执笔人之一,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淋巴肿瘤科向茜茜教授介绍,该共识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经中西南惰性淋巴瘤联盟近40位专家反复论证、多次修订成稿。从三种主要亚型MZL的临床表现、检验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期及预后以及分层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以路线图的形式直观地为各亚型MZL给出了规范化诊疗流程推荐,对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意义。
边缘区淋巴瘤(MZL)是一种常见的惰性淋巴瘤,也是第三大B细胞淋巴瘤,根据地理区域的不同,MZL的发病率为0.5-2.92/10万人。MZL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发病率随年龄增加,男性多见。但唾液腺、甲状腺、乳腺等结外MZL以及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女性更常见。该疾病的特点是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理缺乏特异性,异质性较强、临床诊断困难,治疗选择差异性大。
“中西南惰性淋巴瘤联盟前期对19个省份的55家医院进行了边缘区淋巴瘤调研,其中包含165位临床医生及35位病理医生。”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副主任、淋巴肿瘤科主任高力教授介绍,调研发现大部分医生认为MZ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难点;部分医生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指征表示不明确,其治疗手段在肿瘤科医生及血液科医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区别;针对不同亚型的MZL,不同医生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瞄准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MZL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流程,提高基层地区患者生存获益迫在眉睫。
据了解,中西南惰性淋巴瘤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于2023年11月在长沙成立,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担任顾问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内科担任组长单位,首批联盟成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血液科、广东省人民医院淋巴瘤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甘肃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西省肿瘤医院淋巴血液肿瘤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贵州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血液科、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该联盟先后三次全体讨论并修订本诊疗路径,本路径也是联盟首次在国内发布的学术成果。联盟还同步开展了针对MZL的临床研究、MZL多中心问卷调查研究、MZL病例巡讲等丰富的学术活动,旨在共同提高对MZL等惰性淋巴瘤的诊疗水平。


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曦教授表示,本路径的制定是中西南惰性淋巴瘤联盟各位专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联盟以及更多从事淋巴瘤诊疗领域的专家,携手将我国边缘区淋巴瘤诊疗现状和相对发病率等问题研究得更加清晰,提升对该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共同为提高边缘区淋巴瘤的整体诊疗水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