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患者很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白天本来好好的,一到晚上疼得真想吱哇乱叫,感觉像是被刀割肉,被蚂蚁啃噬,周围的关节红、肿、热、痛,一动就疼到想掉眼泪。
为什么痛风这么喜欢在夜间发难?今天让我们好好聊一聊。
夜间人体相对缺水
痛风患者想必知道痛风急性发作主要是因为体内尿酸浓度过高,超过溶解限度而析出形成尿酸盐结晶,而后沉积余关节和周围组织所致。
夜晚休息时,人通过多种方式如呼吸,丢失水分,又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导致身体处于相对缺水状态,血液浓缩,尿酸浓度升高,诱发急性痛风。
各位患者可在睡前喝一杯水来缓解这种情况的发生。不过,记得也别多喝,避免晚上起夜太多,影响睡眠质量。
夜间糖皮质激素水平较低
首先,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不仅可以在急性痛风发作时快速缓解疼痛,还能预防痛风发作。
而人体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有明显的生理昼夜规律,早上六到八点为最高峰,凌晨十二点到亮点为最低水平。夜间糖皮质激素水平较低导致痛风虎视眈眈,准备发难。
缺氧
有部分痛风患者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一般表现为打鼾,会出现反复呼吸暂停,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机体血氧浓度过低的现象。
而人体为了应付缺氧,机体核苷酸代谢增加,继而产生大量让痛风患者闻风丧胆的内源性嘌呤,嘌呤代谢生成大量尿酸,随之尿酸升高,痛风发作。
所以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痛风患者应采取措施矫正。
夜间体温较低
温度对于尿酸溶解度影响很大。正常体温下,血尿酸浓度大于420umol/L时会形成尿酸盐结晶,但当体温低于30度(指四肢温度)时,血尿酸浓度仅需达到300umol/L时就能析出尿酸盐结晶。
晚上睡觉时,机体新陈代谢速度远低于白天,体温也相对较低,尿酸盐浓度更容易饱和,尿酸盐结晶容易析出并沉积于关节处,导致急性痛风的发生。
所以痛风患者睡觉时,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特别是四肢的保暖。
痛风患者想要夜间痛风少发作,除了注意以上的四点,也需要注意低嘌呤饮食和定时定量服用降尿酸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