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之道,要在得人。近年来,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一批批青年才俊以“直招军官”身份加入绿色方阵。他们携笔从戎,将专业学识融入强军实践,以科技之力重塑战救体系,为人民军队注入澎湃的“新鲜血液”。从实验室到手术台,从科研攻坚到卫勤保障,这些新时代青年军官用创新突破回应战场需求,以躬身实践诠释姓军为战——他们的成长轨迹,正是军队人才建设“选、育、用、留”机制的生动注脚。

深夜的新桥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显微镜的光晕映照在李森林的侧脸上。他盯着培养皿中的细胞,手中的移液枪稳如柳叶刀——这是今天的第37组对照实验,也是他的寻常一夜。今年,是李森林加入新桥肝胆外科的第二年,也是他主导的五个科研项目攻坚的关键节点。从地方高校博士到直招军官,从基础医学转向肝胆外科临床与科研“双线作战”,这名90后青年用“针尖式”的专注,在强军兴院的浪潮中,扎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阵地。
01 直招军官:与强军目标同频共振
两年前,这个从中山大学走出来的甘肃小伙,还无法想象自己会以“直招军官”的身份扎根西南腹地。2023年,李森林的人生轨迹因一则招录信息彻底转向,彼时,他刚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正处于择业的关键期。浩瀚的信息中,他被一则直接选拔招录军官的信息击中。“让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新时代强军事业”,尽管对“地方到军队”的角色转换心存忐忑,但新桥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郑璐的一席话让他豁然开朗。面试时,郑璐并未渲染直招军官的“光环”,反而直言利弊:“这里没有躺平的空间,但只要你肯拼,平台和团队都是你的后盾。”如果说,建功军营的种子,早在少年时便深埋心底,如今,则是在心底浇了水、生了根。

入职后,李森林发现,新桥肝胆外科聚集了一群和他一样满怀热忱的年轻人。面对全新的岗位挑战,郑璐主任鼓励道:"年轻人要敢于突破舒适区。"他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攻克达芬奇机器人肝胆胰复杂手术,一年内完成百余例,创下重庆地区纪录。

更让李森林钦佩的是科室的传承精神——肝胆外科李靖教授作为科室的资深专家,仍坚持每日查房、悉心指导青年医生,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医者担当。红医前辈杨彤翰教授亲历战火,用医术治愈患者,用仁心诠释医道……
“前辈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迷彩青春必须与使命同行。”李森林说。


至此,李森林完成了与新桥肝胆外科的双向奔赴,开始了从“科研单兵”到“红色军医”的成长蜕变。入职后,他经历了两个月的封闭式军事训练:晨跑、战术训练、政治学习……“起初也觉得很不适应,但后来明白,军人的纪律性和执行力,正是科研攻坚最需要的‘内核’。”

02 无人区凿光:从“耐药盲区”到临床曙光

深夜的肝胆外科实验室,仪器嗡鸣与键盘敲击声交织。这里是李森林和战友们新的战场。临床上,约2/3的肝癌患者对一线治疗药物不敏感,如何提前预判疗效?如何逆转耐药?这与复杂的肿瘤免疫调控网络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如同横亘在医学界的“黑箱”。他们的课题,正是要揭开箱中之谜。“我们通过临床样本的深度测序,筛选潜在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尝试将肿瘤免疫调控与肝癌治疗敏感性建立联系;同时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开发新型核酸纳米药物,尝试让‘顽固’细胞重新对药物敏感。”他举着显微镜下的组织切片解释道。

实验室反复求索的孤独感,被团队的“根脉相连”化解。“每一棵树独立生长,但根系交织,才能抵御风浪。”在郑璐的带领下,李森林与战友们组成攻坚小组,同批入职的向骁博士对于科研发展方向有很好的敏锐度,李森林就主动向他“看齐”携手攻坚。2024年,相关课题申请取得不错的成绩,李森林也在一年内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5项课题和人才项目,经费总额突破100余万元。

临床一线,则是另一重考验。初上手术台时,他曾因难以兼顾临床与科研而陷入焦虑:“看别人同时推进科研和临床,自己却顾此失彼。”医疗组吴柯老师一句话点醒了他:“别急,先把手头的事做到极致。”如今,他已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时间管理,白天他干临床做手术,晚上泡在实验室里,与动物和数据为伍,像陀螺一样,无休无止。患者出院时的锦旗上,“仁心仁术”四个字让他笃定:“科研是探索未知,临床是守护生命,两者终究殊途同归。”日光灯下,实验仪器的嗡鸣与键盘敲击声依旧交织。李森林的身影仍伏案如针,在无人问津处,悄然撬动着一片新天地。
03 托举之力:从制度传承到人才森林

在肝胆外科,青年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制度护航。郑璐推行“项目组长制”,赋予李森林等青年骨干独立决策权;通过周组会跟踪进展、月汇报推动突破,团队效率显著提升。更关键的是公平透明的制度设计——课题分配、经费使用、成果署名皆按章办事。“前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只盼我们早日独当一面。”李森林感慨。

▲郑璐主任(左)和李森林
这种传承,源于科室数十年积淀的文化基因。郑璐常提及导师李靖教授的教诲:“他手把手带我时,从未藏私。”如今,他将这份“倾囊相授”延续下去,为青年争取平台资源,同时以高标准激励成长:“目标要敢于设定更高,但过程必须脚踏实地。”李森林坦言,严格的规划起初带来压力,却让他学会高效统筹时间。李森林觉得自己就像一根针,郑璐的“慈严并济”,科室的传承帮带,就是那股让他向下生根的力量。“
今年,李森林进入医院博士后工作站,科研之路再进一步。如今,他亦开始指导新入职的后辈:"失败的数据同样是路标,坚持才能见曙光。”
04 破浪前行:以强军之志锚定未来
刚刚过去的2024,李森林以突出表现被评选为“四有”优秀军官,不到两年时间,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重庆市医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到“红医苗圃”人才项目,李森林完成了自己“小满贯”,但他没有时间停下来,目光永远投向未来,“当你的研究成果能真正解决临床上很现实的问题,所带来的价值感是无法言喻的。”李森林说。

采访尾声,李森林谈起郑璐主任查房时的一句话:“年轻人最大的敌人是内耗。只要不空转,每一步都算数。”他曾因同期博士的“超车”焦虑,也曾在手术与实验的夹击中自我怀疑。但如今,他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存”。凌晨的实验室里,他用AI工具快速梳理文献,与团队成员线上协作;手术间隙,他见缝插针修改论文。“8小时之外,才是科研的黄金时间。”他的目标清晰如刃:两年内在肿瘤免疫耐药等领域有所突破,三年内产出高水平文章。“强军路上,每个人都是奔跑者。必须培养马拉松精神,踏实勤奋地朝着目标前进。”

夜色中的新桥医院球场上,李森林与科室年轻人挥汗如雨。郑璐拍下这一幕发在朋友圈,配文仅六字:“干中学,学中干。”——这是新桥肝胆外科的底色,亦是一代青年军医的铮铮誓言。
在这里,青年人才托举已成燎原之势,医院以“为战育人”为导向,搭建教研医训立体平台,让青年骨干在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在交叉领域拓新局,当更多“森林”在军营找到人生坐标,一支支梯次衔接,动能充沛的人才队伍,正成为支撑战斗力跃升的坚实脊梁
(文图:陈蔷)